伍连德(1879年3月10日-1960年1月21日),祖籍广东台山,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华人家庭。他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、微生物学家、公共卫生学家和医学教育家,被誉为“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”和“中国检疫及防疫事业的先驱”。

早期教育与职业经历

伍连德在1896年获得女王奖学金,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医学,并在1902年学成归国。他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从事流行病研究,1904年回到槟城开设诊所,并积极参加当地华人华侨的活动。

主要贡献

1. 东北鼠疫防治:

1910年,伍连德被清政府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,前往哈尔滨调查和防治鼠疫。他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,成功找到了鼠疫的传播途径和致病原因,提出了隔离患者、灭鼠灭蚤、公共卫生宣传等多项有效的防治措施,最终扑灭了这场鼠疫。

他发明了“伍氏口罩”,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医用口罩,有效阻隔了病毒传播,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2. 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:

伍连德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任职期间,引进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,完善实验室设施,建立临床门诊,强调实践教学,为中国军队培养输送了合格的军医。

他还积极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,创办了多所医院和学校,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《中华医学杂志》,是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倡议者。

3. 科研与创新:

伍连德在鼠疫病原体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,首次从人类肺鼠疫患者的肺组织中分离出鼠疫杆菌,并命名为鼠疫耶尔森菌(Yersinia pestis),为鼠疫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科学基础。

他还研究了鼠疫疫苗,并在1911年的鼠疫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,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。

个人荣誉

伍连德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,1935年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。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医学成就,更在于他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推动和对于医学教育的改革。

伍连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他不仅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还为中国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槟城华人伍连德百年前开创新篇章,来自大马亚洲爆料公社

你知道吗?在遥远的百年前,有一位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,他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更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他就是被誉为“中国防疫泰斗”的伍连德博士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,感受他百年前的创新与贡献。

剑桥学子,医学奇才

1879年,伍连德出生于英属马来亚的槟榔屿,祖籍广东。17岁时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英女王奖学金,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剑桥学习的华人。在剑桥大学,伍连德如鱼得水,他不仅拿下了医学学士、文学学士、外科学硕士、文学硕士、医学博士五个学位,还成为了剑桥大学依曼纽学院的首位华人学生。

鼠疫斗士,临危受命

1907年,伍连德开始为清朝政府工作,一家搬到中国。1910年底,东北地区爆发鼠疫,死亡率高达99.9%。清政府委派伍连德前往哈尔滨调查。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伍连德临危受命,他通过解剖尸体,成功分离和培养了引起鼠疫的细菌,并将其鉴定为鼠疫耶尔森氏菌。

伍氏口罩,防疫神器

在调查过程中,伍连德发现这种疾病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。为了防止疫情扩散,他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,用于隔离病患,这种口罩后来被人们称为“伍氏口罩”。这种口罩制作简单,价格低廉,有效隔绝了病菌感染,为抗击鼠疫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旋转餐桌,防疫奇思

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餐厅里惯用的旋转餐桌,最初也是为了对抗鼠疫而发明的。伍连德认为,通过旋转餐桌,可以减少人们之间的接触,从而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。

百年传奇,国士无双

伍连德在旅华的30年里,参与并领导了中国医疗及公共卫生的现代化进程。他不仅成功扑灭了1910至1911年间发生于东北的鼠疫,还主持兴办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,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。

1935年,伍连德因在肺鼠疫方面的研究成果,尤其是发现了旱獭(土拨鼠)在传播中的作用,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。虽然最终未能获奖,但他却成为了首位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的华人。

1960年,伍连德在槟榔屿逝世,享年81岁。他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,但他为中国和世界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,将永远被铭记。

伍连德,这位来自槟城的华人,用他的智慧和勇气,书写了百年前的传奇。他的故事,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医学的力量,更让我们明白了,只要有信念,有担当,就能在逆境中创造奇迹。